人美经典文章人美经典文章

图书编辑的日常:审稿改稿到深夜,看到书籍出版瞬间觉得值

    窗外已是万家灯火,我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电脑右下角的时间显示晚上十一点四十七分。桌角的咖啡早就凉透了,旁边堆着半人高的稿纸,红笔蓝笔散乱地放着——这就是我作为图书编辑最寻常的夜晚。

    这份工作,远没有外人想象的那般浪漫。朋友总说:“你们每天就是看书啊,多好。”我只能苦笑。我们看的不是书,是字,是一个个需要反复推敲、打磨的文字。有时候盯着一个标点都能琢磨半天,这段描写是不是冗余?那个人物的对话够不够真实?这个知识点表述准确吗?

    记得去年接手那本历史传记,作者是位老先生,学问扎实,但写稿习惯还停留在二十年前——手写。当我收到那厚厚一摞用钢笔工整书写的手稿时,差点没晕过去。整整三个星期,我每天最早加班到晚上十点,就为了把那些字辨认出来,录入电脑。老先生的字其实很漂亮,只是有些连笔需要反复揣摩。那段时间,我连做梦都在认字。

    最磨人的是改稿阶段。为了核实一个历史事件的日期,我翻遍了图书馆的相关资料,打了十几个电话请教专家。有个细节始终对不上,我较劲到凌晨两点,终于在一本绝版年鉴里找到了准确记载。那一刻的喜悦,不亚于解开一道世界难题。

    但比起这些,更让人头疼的是与作者的沟通。有的作者视自己的文字如生命,你改一个词他都心疼。这时候就要耐心解释:这个词为什么不够准确,那个句子为什么读起来别扭。有时候为了一个修改建议,要和作者来回沟通好几天,电话一打就是两三个小时。你得既坚持专业判断,又照顾作者情绪,这其中的分寸拿捏,真是一门艺术。

    当然,也有特别温暖的时刻。记得有位年轻作者,第一本书在我们社出版。交稿时他紧张得手心都是汗,一遍遍问:“老师,我写得还行吗?”那本书我们反复打磨了半年,光是结构就调整了三次。每次他都很配合,哪怕要重写章节也没有怨言。最后一次校对时,他看着即将付印的稿子,眼圈突然红了:“没想到我的文字可以变得这么好。”

    这样的瞬间,总会让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不过要说最难忘的,还是那本儿童绘本。文字不多,但插画师画了上百张草图,我们一遍遍地调整颜色、构图,就为了确保每个细节都能打动孩子的心。有张跨页图,为了夕阳的颜色更温暖,我们反复调整了十几次。印刷前那天,我在印刷厂盯到凌晨三点,就为了亲眼确认颜色效果。

    当你为了一本书付出这么多,它就像你的孩子。你会记得它的每一个细节,记得为它熬过的每一个夜,记得每一次纠结和突破。

    而所有的辛苦,都在看到成书的那一刻烟消云散。

    那是今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快递送来一个纸箱。我拆开,里面是刚刚印好的样书——那本我跟了整整一年的小说。封面是我们反复讨论后确定的淡蓝色,摸起来有细腻的纹理。翻开书页,油墨的清香扑面而来,纸张翻动的声音清脆悦耳。

    我捧着那本书,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像个第一次当爸爸的人,想给每个人看:“你看,这就是我做的书。”其实同事们都懂,大家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主编笑着拍拍我的肩:“又完成一本啊。”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所有的理解。

    下班时,我特意把那本书放在包里带回家。地铁上,我忍不住又拿出来翻看。旁边的小姑娘凑过来问:“叔叔,这是什么书呀?好看吗?”我点点头,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

    晚上,作者发来信息:“编辑老师,我收到样书了,比我想象的还要好。谢谢你这一年来的付出。”看着这条消息,我忽然觉得眼眶发热。

    这一刻,你会想起所有为之付出的日夜:那些加班到末班车都快赶不上的晚上,那些周末泡在图书馆查资料的日子,那些为了一个标题、一个封面和团队激烈讨论的下午,那些校对着校对着就趴在桌上睡着的深夜……

    但它们突然都变得可爱起来,变得有意义起来。

    这份工作就是这样,大部分时间都在默默耕耘,像个老匠人一样耐心打磨。没有鲜花掌声,没有高光时刻,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案头工作。可当你捧起还带着油墨香的新书,当你知道这些书将会被读者捧在手中,当你想像着有人在某个安静的下午或夜晚,因为你的工作而获得片刻的慰藉或启发——你就会明白,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

    窗外的夜色更深了,我保存好文档,关上电脑。明天还要继续审另一部书稿,继续在字海里航行。但我知道,在未来的某一天,当又一本新书诞生时,此刻所有的疲惫,都会化作那个瞬间的欣慰。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愿意年复一年地,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摆渡人——把作者的思想,把人类的故事,一船一船地,运往更多人的心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美经典文章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