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喜欢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一直延续到我参加工作。去年夏天,公司接了个急活——为一家连锁餐厅开发智能点餐系统。原本以为就是个普通的APP开发,没想到真正投入使用后,问题接二连三地来了。
最棘手的是老年人使用的问题。那是个周末,我去其中一家店做回访,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站在点餐机前,手指悬在半空,迟迟按不下去。她回头对身后的女儿小声说:“这玩意儿,我不会用。”女儿接过手,三下两下就点好了,可老奶奶脸上的失落,我看得清清楚楚。
“我们能不能开发个更简单的版本?”回到公司,我提出这个想法时,同事们都觉得我多管闲事。“现在的界面已经很直观了,”项目经理说,“而且老年人本来就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用户。”
但那个老奶奶手足无措的样子,总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那天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干脆起床打开电脑,开始画草图。我想起自己的外婆,她今年八十多了,智能手机只会接电话。如果让她来用这个系统,什么样子她才敢上手?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利用下班时间做了件事——跑到不同的门店,专门观察老年人怎么使用我们的系统。我发现他们普遍有三个困扰:字太小看不清、操作步骤太多记不住、担心按错了会扣钱。有个老爷爷说得特别实在:“这屏幕花里胡哨的,我都不敢碰,怕给按坏了。”
观察得越多,我心里越有数。那个周五,我带着一份简单的原型去找领导。“李总,我想做个‘长辈模式’,不需要改动主系统,就是在设置里加个切换按钮。”我打开电脑,展示我设计的界面——超大号的字体,只有五个主要按钮:点餐、付款、叫服务员、口味选择、返回。每个按钮不仅有大字,还配了最直观的图标。
“这个爱心形状的按钮是干什么的?”李总指着屏幕问。
“那是‘忌口提醒’,点一下会弹出‘少盐’‘不要辣’这些选项。很多老人有高血压、糖尿病,这个功能能帮他们吃得健康点。”
让我意外的是,李总很支持。“给你两个星期时间,需要谁配合直接说。”
接下来的日子,我带着两个同事投入了这个“额外”的项目。我们反复测试每个细节——按钮要多大才方便手指不灵活的老人点击,语音提示要用多大的音量、多慢的语速,甚至专门选了对比度更高的配色,让视力退化的老人也能看清。
真正让我觉得这一切都值得的,是系统上线后的那个下午。我特意去了之前遇到老奶奶的那家店,正好看见一位老先生在使用“长辈模式”。他戴着老花镜,手指稳稳地点在屏幕上,每一步都有语音提示:“请选择菜品”“请确认订单”。完成后,他转头对老伴说:“这个好,听得明白。”
那一刻,我站在不远处,眼睛突然有点湿润。
一个月后,我们收到了餐厅的反馈数据:使用“长辈模式”的用户从最初的每天几个人,增长到近百人。更让我惊喜的是,很多年轻人因为这项贴心的功能,更愿意带家里老人来吃饭了。
季度总结会上,李总特别表扬了我们这个“不起眼”的小项目。他说:“很多时候,创新不是要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东西,而是看见那些被忽略的需求,然后用心去满足。”
这话让我深有感触。确实,在工作的这些年里,我越来越明白,最好的创新往往源于对他人的理解和关怀。就像那个简单的“长辈模式”,技术上讲并没有什么突破,但它解决了真实存在的问题,让科技有了温度。
现在,每当我路过那家餐厅,看见老人们自如地使用着点餐系统,脸上带着从容的笑容,我就觉得,这就是我工作中最幸福的时刻。问题永远都在,但只要我们愿意多看一眼、多想一步,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认可,比任何奖项都更让人满足。
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待解的难题,一次又一次尝试的勇气。而创新,就是把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变成具体的解决方案。这条路还很长,但我已经找到了方向——用创新的方式满足真实的需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美经典文章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人美经典文章
热门排行
阅读 (71)
1恋爱时的细心照顾,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69)
2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阅读 (62)
3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58)
4曾共看的日落,成单人余晖阅读 (58)
5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