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经典文章人美经典文章

应对行业竞争时的优势提升:我积累的思路

    那几年,我所在的行业突然就变了天。

    记得特别清楚,那是2018年的春天,一家新公司横空出世,用着我们完全没见过的模式抢客户。他们的App做得特别炫,下单流程比我们快了不止一倍,价格还压得极低。第一个季度,我们流失了将近百分之十五的老客户。办公室里,那种熟悉的、按部就班的氛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声的焦虑。开会时,营销部的同事把数据图表投在屏幕上,一片刺眼的红色箭头向下,所有人都沉默着。我心里明白,我们过去引以为傲的“老字号”招牌,在全新的游戏规则面前,不那么管用了。

    我们不是没有优势。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我手里攥着几张实实在在的好牌。第一张牌,是客户信任。我们的核心客户,很多都是合作了五年以上的老朋友,他们信得过我们的品质和稳定的服务。第二张牌,是供应链。我们从源头开始深耕,哪个环节出问题,我打个电话就能找到人解决,效率极高。第三张牌,是我们团队里那些“老师傅”,他们的经验,是竞争对手用钱短时间砸不出来的。

    可问题在于,这些优势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没能串成一条夺目的项链。客户信任是有的,但我们和客户的互动还停留在电话和年度拜访,关系是“静默”的;供应链是稳固的,但反应不够快,不够“智能”;老师傅的经验是宝贵的,但都装在个人的脑子里,没有变成整个团队的财富。

    痛定思痛,我们决定不能硬碰硬地打价格战,那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些沉睡的优势活过来,变得更强、更直观、更贴心。

    第一步,我给“信任”这个老优势,插上了数据的翅膀。

    我们不再只是每年给客户寄一次礼品,而是成立了一个“客户成功小组”。我带着团队,把过去几年的订单数据全部拉出来,分析每一个客户的采购周期、产品偏好甚至售后问题。然后,我们开始做一件很“笨”但很有效的事:个性化关怀。

    比如,我们发现做餐饮连锁的李总,每年三月份都会为新品菜式采购一批特定原料。今年刚过完年,我们的客户经理就带着根据他过往喜好整理的几份新样品,以及一份针对他所在商圈的口味趋势分析报告,上门拜访了。李总当时特别惊讶,他说:“连我自己都还没开始规划今年的菜单,你们居然都替我想到了。”这种基于深度了解的预判,远比一句“我们价格更优惠”来得有力。我们还建立了一个线上社区,把有共同需求的客户拉进来,让我们的老师傅在里面做分享,解答问题。这个社区不是冷冰冰的通知群,而是一个有温度的知识分享圈。客户的黏性大大增强了,因为他们觉得,选择我们,不仅仅是买到了一件产品,更是加入了一个能共同成长的圈子。

    第二步,我让“稳固的供应链”学会了“跳舞”。

    过去,我们的供应链很结实,但有点“笨重”。竞争对手靠的是算法和大数据实时调价、调配库存,我们还在靠经验做预测。这不行。我下决心投入了一笔钱,引入了一套供应链管理系统。这不仅仅是买一套软件,更是一场痛苦的流程再造。

    刚开始阻力非常大,老同事们习惯了拍脑袋做决定,现在要按系统的数据来,浑身不自在。我记得为了说服仓库的老王,我拉着他坐在电脑前,一起看系统根据历史数据和市场热度生成的预测报告。他一开始直摇头,说“机器懂什么”。直到有一次,系统预测到一款小众产品会因为一个突然的网红推荐而销量小涨,建议我们提前备货。我们将信将疑地照做了。结果一周后,订单真的涌了进来,而市场上普遍缺货。老王那天跑到我办公室,挠着头说:“经理,这玩意儿,还真有点邪乎。”

    从那以后,我们把这套系统和老师傅的经验结合了起来。系统负责处理海量数据和发现潜在规律,老师傅则根据他们对行业人情世故的理解,对系统的建议做最后的微调。我们的供应链变得既敏捷又“懂行”,不仅能快速响应,还能偶尔制造一点“小惊喜”,在客户最需要的时候,把货送到他们手上。

    第三步,也是我最得意的一步:我把老师傅的“经验”,熬成了整个团队的“浓汤”。

    以前,张工调试设备的独门手艺,只有他一个人掌握,他休个年假,我们都提心吊胆。我意识到,这种个人的、隐性的知识,是我们最宝贵也最脆弱的资产。我们必须把它“显性化”。

    我没有搞那种流于形式的培训,而是发起了一个叫“经验萃取”的项目。我让年轻的员工拿着摄像机,全程跟拍张工调试设备的全过程,然后我们一起一帧一帧地回看,让他讲解每一个细微动作背后的原理和考量。我们把整个过程拆解成标准的步骤、注意事项和疑难问题清单,做成了图文并茂的《工作手册》和一系列短视频教程。

    这个过程,对张工来说,是一次价值的重新确认;对年轻员工来说,是一次飞速的成长。更关键的是,当这套知识体系建立起来后,我们整个团队的技术水平底线被大大抬高了。现在,即使张工不在,我们任何一个经过培训的工程师,都能达到他八成以上的水准。我们甚至把这套提炼后的知识,做成了给客户的《设备维护白皮书》,免费赠送。这一下,又把我们和那些只卖产品、不卖知识的竞争对手拉开了差距。

    回望这几年走过的路,我深深感到,应对激烈的竞争,不在于你有多么石破天惊的创新,很多时候,在于你能否俯下身来,把自己手里已有的牌,一遍遍地擦拭、打磨,用新的思路把它们重新组合,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我们的优势一直都在,它们只是睡着了。我所做的,不过是用“数据”去唤醒信任,用“技术”去激活效率,用“知识管理”去传承经验。我把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用一根叫做“用心”的线,串了起来。

    如今,市场竞争依然残酷,甚至比当年更甚。但我的心里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踏实。因为我们建立的,不再是一个依赖某个单一优势的堡垒,而是一个有生命力、能自我进化的生态系统。它根植于我们过去深厚的积累,却又面向未来,不断地呼吸和成长。这条路,我们会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美经典文章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