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才明白,这句话就是我这三年最真实的写照。
我负责的第一个团队是做短视频推荐的。入职第三天,团队负责人老王直接把我拉进他们的晨会。满屏的数据指标、算法术语让我瞬间懵了——UV、PV、CTR、召回率、精准度,每个词都认识,连在一起却完全听不懂。工程师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我像个局外人一样坐在角落,只能机械地记录着“需要招聘2名算法工程师”、“某员工要晋升答辩”这样的人事需求。
那种隔阂感很强烈。中午在食堂碰到老王,他半开玩笑地说:“感觉你们HR就在岸上指挥,我们是在水里游泳的人。”这句话刺痛了我。
从那天起,我决定跳进水里。
我开始参加所有的技术评审会,虽然前三个月像听天书,但我坚持做笔记,把不懂的术语记下来,晚上找相熟的工程师请教。我跟着产品经理一起去见用户,听他们吐槽推荐不准:“为什么老是给我推同样的内容?”“这个视频我看过十遍了!”用户的抱怨让我理解了团队每天在解决什么问题。
慢慢地,我从完全听不懂,到能听懂问题但不理解技术细节,再到能参与讨论“为什么这个策略会提升用户停留时长”。当我第一次在周会上提出“最近算法同学的加班强度很大,新版本上线要不要调整节奏”时,老王惊讶地看了我一眼。会后他说:“你终于开始懂我们了。”
这种“懂”,让一切开始变得不同。
招聘时,我不再只是按JD筛简历。我能跟候选人聊业务场景:“我们正在解决冷启动的问题,你需要处理的是……”面试效率明显提升。做绩效方案时,我理解不同岗位的价值差异——算法工程师的产出和前端工程师怎么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做团队建设,我知道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是简单的吃饭唱歌,而是技术沙龙和分享。
记得有一次,团队为了一个大版本连续加班一个月。某个周五晚上十点,我带着宵夜去办公室,发现整个团队还在为最后一个bug焦头烂额。产品经理和开发在争吵要不要砍功能,气氛紧张。我没有直接调解,而是点了更多吃的,给大家切水果、泡咖啡,等他们稍微平静后,我才说:“我听了半天,是不是核心矛盾在于,这个功能如果不做,会影响新用户留存;但如果要做,可能错过发布窗口?”
大家都愣住了,然后点头。那一刻我意识到,当HR真正理解业务痛点,就能在关键时刻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后来我们找到了折中方案——先发布核心功能,有问题的模块作为可选功能后续上线。凌晨两点,当版本成功发布时,我和他们一起欢呼,那种并肩作战的感觉,至今难忘。
当然,理解业务不意味着无原则地迎合。去年我们有个非常优秀的工程师小李要离职,他是团队的技术骨干。业务总监想尽办法挽留,甚至承诺了下个季度的晋升。但我了解小李——他私下跟我说过,对现在做的重复性优化工作已经失去激情,想去探索新的技术方向。
我顶着压力跟总监深谈了一次:“强留只能留住人,留不住心。让他去尝试想做的方向,保持好关系,说不定未来还有合作机会。”总监最终被说服了。送别时,小李对我说:“谢谢你懂我。”半年后,我们启动一个新项目,需要他擅长的技术领域,一个电话他就答应来做顾问。这件事让我明白,真正的HRBP要在业务需求和员工成长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三年,我学会了从业务数据中读懂团队状态。当某个团队的加班时长突然增加,我会去了解是临时性的项目压力,还是流程出了问题;当某个业务线的离职率异常,我不再只是做离职面谈,而是会去分析业务策略的调整是否影响了员工的工作体验。
最让我触动的是参与一次组织架构调整。公司决定把两个产品线合并,这意味着要重组团队,甚至会有人员变动。那两周,我几乎没在晚上十点前下过班,不仅要设计新的架构方案,还要跟每个可能受影响员工沟通。有个在公司五年的老员工红着眼眶问我:“我为这个产品付出这么多,现在说没就没了?”我只能诚实地说:“这个决定很艰难,但公司需要聚焦。我会尽最大努力帮你找到合适的位置,无论是转岗还是其他支持。”
那段时间,我深刻体会到HRBP这个角色的重量——我们既要对业务结果负责,更要对团队中的每个人负责。最后,我们通过内部活水计划,让大部分员工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虽然过程痛苦,但团队最终理解了变革的必要性。
现在回想起来,这三年最大的收获不是掌握了多少HR工具方法,而是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从业务中来,到人才中去”。好的HRBP不是坐在办公室设计制度的专家,而是卷起袖子跟团队一起解决问题的伙伴。我们要懂业务的逻辑,懂技术的语言,更要懂人的内心。
前几天带新人,她问我怎么做才能快速融入业务团队。我说:“忘掉你是HR,先把自己当成团队的一员。他们加班你陪着,他们攻关你听着,他们庆祝你在场。当你真正理解他们在为什么兴奋、为什么焦虑时,你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个决策,自然会贴合他们的需要。”
这或许就是HRBP工作的真谛——不是在岸上指手画脚,而是跳进水里,跟团队一起游向对岸。过程中可能会呛水,会疲惫,但当你回头看到整个团队因为你的存在而更加凝聚、更有战斗力时,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三年过去了,我依然在路上,依然在每个加班的夜晚听着工程师们讨论技术方案,依然在每个季度的复盘会上和大家一起反思成长。不同的是,现在团队开会时,他们会自然地把目光投向我:“从人的角度你怎么看?”这一刻,我知道,我已经是他们中的一员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美经典文章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人美经典文章
热门排行
阅读 (56)
1恋爱时的细心照顾,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54)
2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阅读 (53)
3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52)
4曾共看的日落,成单人余晖阅读 (51)
5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