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杨突然把马克笔往桌上一扔:“完了,我连茶字怎么写都快忘了。”
这是今晚第七次陷入僵局。窗外写字楼只剩零星几盏灯,像散落在黑绒布上的碎钻。我们已经试过三十多个方向:从唐宋茶道到二次元联名,从健康养生到情绪疗愈,每个点子都像差了口气。
“要不大家说说,自己最想喝茶的时刻?”实习生小林弱弱地提议。她刚熬过三个通宵,黑眼圈快掉到下巴了。
就是这个问题,撬开了我们锈住的脑壳。
美术指导阿杰先说,他最想念大学时和女友分喝的那杯珍珠奶茶,“五块钱,插两根吸管,甜得发腻,但到现在还记得。”小杨想起外婆的搪瓷缸,永远泡着浓茶,外婆说解渴,他尝过一次苦得吐舌头。我说起第一次去杭州,在龙井村喝到那杯明前茶,突然就明白了什么叫“鲜爽”。
这些片段像散落的珠子,在凌晨三点的办公室里滚来滚去。我们突然意识到,大家记住的从来不只是茶的味道。
“等等,”我坐直身子,“我们是不是一直在想茶多好,却忘了喝茶的人?”
白板被清空,重新写下三个字:那一刻。
就是从这三个字开始,事情不一样了。
我们不再纠结茶叶产地、工艺参数这些冷冰冰的数据,开始挖掘每个人生命中与茶相遇的瞬间。小杨说起加班到凌晨,便利店那瓶乌龙茶陪他走过空荡的长街;小林记得失恋时朋友递来的热奶茶,“捧在手里,眼泪就掉进杯子里”;连平时最理性的阿杰也说起,父亲病重时,他在医院走廊用纸杯接热水泡茶,“那口苦味,让我知道自己还得撑住。”
这些故事让会议室活了过来。我看着团队里年轻的面孔——九零后、九五后,甚至零零后的小林,他们真的不爱茶吗?不,他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与茶相处。
“山外,”我在白板上圈住品牌名,“不就是人生山外山的意思?每个翻山越岭的时刻,茶都在。”
方向突然清晰:不做茶的推销者,做那一刻的见证人。
创意像开了闸。小杨提出“茶是默片时代的主角”——在每个人生的关键时刻,茶都在背景里安静陪伴。阿杰建议把包装做成日记本样式,留白处让消费者写下自己的“那一刻”。小林甚至想到在杯盖上印二维码,扫描可以听到不同人与茶的故事。
最打动我的是“借光计划”——我们征集了一百个夜归人的故事,把他们加班、备考、等末班车的瞬间做成系列海报,每张海报角落都有杯冒着热气的茶。这些海报会出现在写字楼电梯、地铁站和便利店,让每个深夜奋斗的人知道,有人懂他们的那一刻。
天快亮时,我们终于敲定了核心创意:“茶是人生的标点符号”。逗号是休息片刻,句号是圆满收官,省略号是欲言又止,问号是迷茫时刻——而山外茶,就是这些标点本身。
小杨瘫在沙发上:“我现在看这杯茶,感觉它装了整个宇宙。”
是啊,一杯茶能有多重?茶叶不过三克,但注入故事,就重若千钧。
提案那天,我们没讲太多市场分析,而是先分享了那个凌晨收集的故事。客户沉默地听完,负责市场的王总摘下眼镜擦了擦:“我想起父亲了,他走之前最后想喝的就是一口龙井。”
方案全票通过。
后来“山外”上市,我们真的在杯身上留了那句话:“致生命里,欲言又止的那一刻。”上市三个月,收到上千封消费者来信,有人说是为考研的自己加油,有人怀念逝去的亲人,还有个女孩说这杯茶陪她度过了分手后最难熬的夜晚。
那个熬夜的凌晨,办公室里弥漫的不仅是咖啡因和疲惫,还有我们掏心窝子掏出来的真实瞬间。现在我懂了,最好的创意不在数据报告里,而在生活褶皱中——在加班的深夜,在离别的车站,在第一次牵手的电影院门口,在所有平凡却闪光的日常里。
而策划人的工作,就是成为那个点亮火柴的人,让每个人看见自己记忆里,早已存在的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美经典文章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人美经典文章
热门排行
阅读 (87)
1恋爱时的细心照顾,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76)
2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阅读 (72)
3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67)
4曾共看的日落,成单人余晖阅读 (67)
5面包厂工人: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