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特别清楚,刚入行那会儿,接的第一个像样的单子,是给一家新开的花艺工作室做Logo和名片。客户是位特别有气质的女老板,说话温温柔柔的。她当时跟我说:“我想要的感觉,是那种……嗯……清晨带着露珠的百合,混合着午后阳光晒过的干草香味,然后再加上一点点星空的神秘感。”
我当时就懵了。
露珠?阳光?干草?星空?这让我怎么用PS画出来?我脑子里飞速运转的是滤镜、笔刷、矢量路径,而她描述的是一种综合的、飘忽的感官体验。我吭哧吭哧熬了两天夜,参考了一大堆自然风格的Logo,做出了一个自以为融合了水滴、麦穗和星星元素的图样,战战兢兢发过去。
结果可想而知。她回复得很客气,但字里行间都是失望:“嗯…感觉不太对,好像少了点灵魂,不是我想要的那种味道。”
“味道”?我对着屏幕,简直欲哭无泪。技术活儿我能搞定,可这“灵魂”和“味道”去哪儿找?那次合作最终草草收场,钱没赚多少,挫败感却爆棚。我明白了,光有技术,你只是个执行命令的机器,客户要的,是一个能理解他、甚至能帮他梳理清楚自己想法的人。
打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把“沟通”当成设计工作里至关重要的一环,甚至比动手设计还要先行。
我的第一步,是学会“翻译”。客户说的往往不是专业术语,而是他们行业的话语、个人的感受和市场的诉求。比如,他们说“高大上”,可能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留白、更具质感的字体、更低饱和度的颜色;他们说“接地气”,可能想要更活泼的配色、更有趣的图形、更亲民的表达方式。那个“带着露珠的百合混合干草香味”的感觉,后来我慢慢品出来,她想要的或许是清新、自然、带点文艺和小众的调性,而不是真的让我去画水滴和草垛。
我开始带着一个“问题清单”去和客户沟通,不再被动地等他们给要求。这些问题包括:
“咱们这个品牌/产品,最想打动的是哪一类人?” (定位用户画像)
“如果只能用三个词来形容它,您会选哪三个?” (提炼核心气质)
“您有没有特别喜欢的,或者特别不喜欢的同类设计?为什么?” (寻找视觉参考和雷区)
“您希望别人看到这个设计后,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或行动?” (明确设计目标)
这些问题,像一把把小钥匙,能帮我打开客户内心那扇模糊的大门。沟通不再是空对空的感觉描述,而是逐渐变得具体、可感知。
有一次,一个做手工皮具的客户找我设计产品册。他本人是个沉默寡言的手艺人,对皮料、缝线如数家珍,但一说到设计,就只会反复说:“要体现出‘时间’的味道。”
这次我没慌。我约他去了他的工作室,不是直接在电脑前谈。我让他给我看他做的皮具,抚摸那些因为使用而变得温润光亮的皮革,闻着工作室里特有的皮革和染料的气味,听他讲如何挑选一块好皮子,如何一针一线地缝制,一个皮包如何随着岁月流逝,留下使用者的独特痕迹。
在那个充满“物”的温度的环境里,我忽然就懂了他的“时间”。那不仅仅是复古做旧的色调,更是一种沉淀感、手工的痕迹、物品与人的情感联结。后来做出的设计,主色调选了像经年日晒后略微发黄的奶油色,图片大量聚焦于工匠的手部特写、皮具的细节纹理,甚至故意保留了一些皮料原始的褶皱和疤痕。文案也配合着,讲述材料和手艺的故事。
稿子发过去,他很久才回复,就一句话:“对,就是这个感觉。” 那一刻,我心里涌起的成就感,比任何一次技术上的突破都要强烈。我意识到,当你真正理解了客户倾注在产品里的心血和情感,你的设计就有了根,不再是浮在半空的漂亮图案。
当然,沟通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甜美故事。也有那种目标明确、效率至上的客户。曾有一位电商客户,上来就甩给我十几个竞争对手的链接,说:“就要这种爆款风格,要一眼就能抓住人,让人有点击购买的冲动!”
这种情况下,讲感觉、谈情怀是没用的。我的沟通方式就变得直接、高效。我会和他确认核心卖点、促销信息、目标人群的浏览习惯,甚至会和他一起分析那些“爆款”之所以能成为爆款的视觉逻辑——是颜色的对比度?是文案的冲击力?还是构图引导的视觉动线?我们的对话更像是一场商业策划,目的明确,路径清晰。最终的设计,可能不那么“我”,但非常“他”,非常符合他那个战场的需求。效果很好,复购率很高。
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平面设计师,某种程度上像个“心理医生”和“翻译官”的结合体。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共情力,去倾听客户表面需求之下,那些没说出来、甚至他自己都没完全意识到的深层渴望;同时,又要有能力将这种渴望,用视觉的语言精准地“翻译”出来。
这个过程,需要提问,需要观察,甚至需要一点“感同身受”的想象。去客户的公司走走,看看他的团队氛围;摸摸他的产品,感受它的质感;和他聊聊创业的故事,了解他的梦想与坚持……这些看似与设计无关的举动,往往能为你提供最宝贵的设计灵感和依据。
现在,每当有新客户带着项目来找我,我第一件事不是打开电脑,而是泡上两杯茶,说:“来,别急,先好好跟我聊聊您的‘孩子’(指品牌或产品)。” 看着他们从最初的拘谨、词不达意,到后来眼睛发亮、滔滔不绝地讲述,我知道,这个单子,已经成功了一半。
因为,最好的设计,永远不是设计师一个人的独舞,而是与客户共同孕育的孩子。你负责赋予它美丽得体的外在,而客户,则给了它独一无二的灵魂。而沟通,就是连接这两个世界,让灵魂找到完美外衣的那座桥。这座桥搭好了,路,自然就顺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美经典文章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人美经典文章
热门排行
阅读 (87)
1恋爱时的细心照顾,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76)
2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阅读 (72)
3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72)
4想和他一起去海边散步看星星阅读 (70)
5曾共看的日落,成单人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