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我是张总,是那个连钢笔都要按同一角度摆在文件夹右侧的完美主义者。下属说我的办公桌整齐得像样板间,客户说我永远精神抖擞如刚充好电的机器人。确实,我连喝咖啡的姿势都经过精心设计——小指微微内收,杯柄正好握在食指与中指之间,每口只喝15毫升左右。
可你们知道吗?每天最期待的时刻,是电梯在17楼停下,“叮”的一声,像是某种魔法开始的铃声。
推开家门的第一件事,是扯下那条勒了一整天的领带。它通常会被随手扔在鞋柜上——有时会滑落到地上,那就让它在那里躺一夜好了。接着,两只皮鞋东倒西歪地留在玄关,与早晨出门时摆放得如同展品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袜子?左边在沙发底下,右边可能飘到了电视柜旁边。
最舒服的是换上那件穿了五年的旧T恤。领口已经洗得松弛变形,胸前印的卡通图案褪色得快要看不见,右下角还有个酱油渍——三年前吃泡面时不小心溅上的,一直没舍得认真洗掉。这条运动裤的松紧带早就松了,但我就是喜欢这种松松垮垮的感觉。
妻子总笑我这是“人格分裂”。她记得我刚谈恋爱时,在她家做客,连拖鞋都要摆放整齐。现在?我在家里找手机的样子,活像在垃圾堆里翻宝贝。
“老公,遥控器在枕头底下!”
“爸爸,你的眼镜在冰箱上!”
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女儿三岁时第一次在我邋遢的居家形象和光鲜的职场形象之间建立联系,她困惑地问:“为什么爸爸出门要化妆?”童言无忌,却道破了天机。
家里的书房是我最私密的空间。书桌堆满了看到一半倒扣着的书,各种笔记潦草地写在便签纸上,东一张西一张。笔筒里插着不下十支笔,但没有一支是有笔盖的。这与办公室那个每样东西都有固定位置的张总判若两人。
有一次,团队建设时玩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我是个“极度需要安全感和自我空间的人”。年轻的下属们觉得不准,他们说张总看起来就像不需要私人生活的超人。只有我知道,那个测试说得有多对。
上周三,我经历了特别糟糕的一天。一个重要项目被竞争对手抢先发布,整个团队加班三个月的心血付诸东流。在员工面前,我依然保持镇定,甚至还安慰大家“失败是成功的养分”。但回到家,我连灯都没开,就直接瘫坐在玄关的地板上。
黑暗中,我感受着冰凉的地板透过薄薄的地板传来真实的触感。那件沾着酱油渍的旧T恤还搭在沙发扶手上,我把它拽过来抱在怀里。很奇怪,上面熟悉的气息让我慢慢平静下来。
妻子回来时,看见的就是这样一幕——我坐在地上,抱着那件破T恤发呆。她没有开灯,没有问“怎么了”,只是挨着我坐下,把脑袋靠在我肩膀上。我们在黑暗里静静坐了十分钟,然后她说:“冰箱里还有昨天包的饺子,我去煮。”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我愿意把最不堪、最狼狈的样子留给这个家。因为在这里,我不需要是那个永远正确、永远体面的张总。我可以是那个会把袜子穿反、会找不到钥匙、会为失败而沮丧的普通人。
上周女儿学校布置作文《我的爸爸》,她写道:“我爸爸有两个魔法,一个是出门时把自己变成超级英雄,一个是回家时把自己变成我的大玩具。但我更喜欢第二个魔法,因为那时的爸爸笑得最大声。”
昨晚加班到十点才回家,推开门,看见客厅茶几上摆着吃剩的外卖盒子,女儿的画作铺了满地,妻子窝在沙发一角追剧。这个略显凌乱的空间,却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
我踢掉皮鞋,换上那双后跟已经被踩平的拖鞋,加入这片温暖的混乱中。妻子抬头看我一眼:“饭在锅里,自己热。”说完又补了一句,“领带扔鞋柜上了,明天记得捡起来。”
这就是我的双面人生——一面光鲜如橱窗里的模特,一面散漫如自家沙发上的旧抱枕。如果说这两面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真实的我。只不过,那个回家后邋遢懒散的我,才是被允许卸下所有盔甲、真正活着的我。
而每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完成从张总到丈夫、到父亲的转变。在这个不需要表演的舞台上,我终于可以做个轻松的、不完美的,但无比真实的自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美经典文章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人美经典文章
热门排行
阅读 (85)
1恋爱时的细心照顾,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76)
2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阅读 (70)
3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67)
4面包厂工人: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66)
5曾共看的日落,成单人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