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经典文章人美经典文章

我以为是双向奔赴,结果是我一厢情愿

    我一直以为,我和他之间,是那种小说里才有的双向奔赴。

    直到那天下午,我路过那家我们常去的咖啡馆,隔着玻璃窗,看见他正低头笑着,把手机屏幕转向对面的女孩。那个笑容,我太熟悉了——眼角微微弯起,嘴角上扬的弧度恰到好处,是我在心里描摹过无数次的模样。只是这一次,不是对我。

    我的脚步钉在了原地。口袋里,手机微微震动,是他五分钟前回复我的消息:“这周比较忙,周末可能没空见面了。”后面跟着一个笑脸表情。我抬头看看窗内那个谈笑风生的他,再低头看看屏幕上那个冰冷的笑脸,突然间,什么都明白了。

    原来,那些我以为的默契,不过是我一个人在深夜反复揣摩他每一条消息的产物;那些我以为的关心,不过是他出于礼貌的随手回应;那些我以为即将捅破窗户纸的瞬间,不过是我给自己加戏的幻觉。

    认识他,是在三年前的春天。

    公司楼下的星巴克,我手忙脚乱地翻着钱包,后面的队伍越来越长。“我帮你吧。”身后传来温和的声音。他替我刷了卡,我要转账给他,他笑着说:“下次你请我就好。”

    就为这句“下次”,我兴奋了一整天。

    后来真的有了很多个“下次”。我们一起喝咖啡,聊各自喜欢的电影和音乐;周末去看展览,在冷气太足的展厅里,他把外套轻轻披在我肩上;加班到深夜,他会在公司楼下等我,送我回家。我们走在空荡荡的街道上,影子在路灯下拉长又缩短,有那么几个瞬间,我们的手背几乎碰到一起,却又各自缩回。

    我记得每一个细节。他爱喝美式不加糖,喜欢看科幻小说,对花生过敏,养了一只叫团子的猫。我把这些一点一滴收集起来,像松鼠囤积过冬的粮食,以为这就是爱情慢慢生长的证据。

    朋友们都以为我们在谈恋爱。有时候连我自己都信了。

    去年生日,他送我一个手工制作的音乐盒,拧紧发条,会响起《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找了好久才找到,”他说,“记得你说过喜欢这首曲子。”我确实说过,在一次深夜聊天里,随口一提。他却记住了。

    那天晚上,我抱着音乐盒躺在床上,一遍遍听着那清脆的音符,觉得这就是心有灵犀的最好证明。我在日记本上写:“他一定是喜欢我的,只是还没准备好说出口。”

    现在回想起来,他确实从来没说过“喜欢”。是我,自动为他所有的行为配上了深情的画外音。

    真正让我开始怀疑的,是上个月他出差回来。

    我去机场接他,远远看见他推着行李车走出来。我挥手,他看见我,愣了一下,然后才露出笑容。那个瞬间的迟疑,像一根细小的刺,扎进我心里。

    车上,我兴致勃勃地讲着这半个月发生的趣事,他心不在焉地应着,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快速滑动。红灯时,我瞥见他正在删除聊天记录,那个联系人的头像,是个笑得很甜的女孩。

    “是新同事吗?”我假装随意地问。

    “嗯,合作方的对接人。”他收起手机,自然地转移了话题。

    后来我才知道,那不是同事,是他大学时暗恋过的学姐,刚结束一段感情,回到这个城市工作。

    我像个侦探,拼凑着所有被忽略的线索。他回复消息越来越慢,见面时经常走神,朋友圈不再给我点赞却会给那个女孩的每一条状态留言。最明显的是,我们已经两个月没有单独吃过饭了——每次我约他,他总有理由推脱。

    但我还是不愿相信。我告诉自己,他只是工作太忙,只是需要空间,只是不善于表达。

    直到在咖啡馆外,看见他看那个女孩的眼神——那种专注的、发着光的、满心满眼都是一个人的眼神。我忽然意识到,在一起三年,他从来没有用这种眼神看过我。

    我曾经以为的“双向奔赴”,不过是我一个人在上演独角戏。我在自己构建的故事里,既是编剧又是主演,还兼任观众,为自己想象中的爱情感动得热泪盈眶。

    而他是那个不知情的配角,偶尔路过我的舞台,配合演出了几幕,却从未真正读过剧本。

    那天晚上,我把他送的所有东西装进纸箱:音乐盒、书、围巾、他出差带回来的小摆件。打包时,我拧了拧音乐盒的发条,它依然叮叮咚咚地响着,只是再也不能让我心动了。

    我没有哭,只是觉得特别累,像跑了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我给他发了最后一条消息:“我知道你不喜欢我。以后,不用勉强自己回复我的消息了。”

    他很快回复:“你怎么了?是不是误会了什么?”

    看着这句话,我忽然笑了。到最后,他还在扮演那个无辜的角色。而我,连揭穿他的力气都没有了。

    我没有再回复。彻底删除他的联系方式时,手指没有一丝颤抖。

    原来放下一个人,不是轰轰烈烈的决裂,而是在某个平凡的瞬间,你突然发现,那个曾经让你心跳加速的人,已经不能再在你心里掀起任何波澜。

    现在偶尔还会想起他,但不再有疼痛,只是像翻阅一本读过的小说——记得情节,却不再入戏。我学会了区分“他对我好”和“他喜欢我”是两回事,学会了不在别人的言行里寻找爱自己的证据。

    这段一厢情愿的感情,像一场持续三年的高烧。如今烧退了,虽然虚弱,但头脑是从未有过的清醒。

    我开始享受一个人的时光,看书、看电影、学画画,和朋友去旅行。我不再等待某个人的消息,不再揣测某个人心意,生活突然变得简单而充实。

    也许真正的双向奔赴,不是两个人朝着彼此奔跑,而是先学会朝着自己的方向,踏实而坚定地走下去。当你不再需要从别人眼中确认自己的价值时,那个对的人,或许就在下一个转角。

    而曾经那个在爱情幻觉里迷失的自己,我也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对她说:谢谢你的勇敢,尽管爱错了人,但那份毫无保留的真心,依然很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美经典文章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