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来者不拒的状态持续了好几年。表面看朋友多、活动多,生活热闹非凡。可慢慢地,我开始觉得不对劲——明明每天都在往外跑,心里却越来越空;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少得可怜。
最让我警醒的是去年春天。那段时间公司有个重要项目,我负责最关键的部分。可偏偏这时候,各种社交邀约像约好了似的涌来。我硬撑着白天上班、晚上应酬,凌晨两三点还在赶工。结果在项目汇报前一天,因为实在太困,我在修改PPT时睡着了,醒来已经凌晨四点。最后只能草草收尾,第二天的汇报自然一塌糊涂。
领导找我谈话时说的话,我现在还记得:“你不是能力不行,是精力太分散了。”那天晚上,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想了很久。翻开手机相册,发现最近的照片全是聚餐时拍的油腻饭菜;打开电脑,承诺自己要读的书还停在序言;再看看银行卡余额,这个月光应酬就花掉了半个月的伙食费。
最让我难过的是,当我回想这些热闹的场合,竟然记不起几次真正有意义的对话。大家无非是刷刷手机,聊聊八卦,抱怨抱怨工作。这样的社交,除了消耗我的时间和精力,还带来了什么?
痛定思痛,我决定改变。第一步最难——学会说“不”。
第一次实践是在一个周五下午。同事热情地招呼:“晚上一起吃饭唱歌啊,老地方!”要是以前,我肯定想都不想就答应。但这次,我深吸一口气,尽量自然地回答:“真不巧,今晚已经有安排了,你们玩得开心。”其实我的“安排”就是回家泡杯茶,把拖了很久的专业书看完。
说出来那一刻,手心都在冒汗,生怕对方不高兴。可同事只是点点头:“那下次再约。”就这么简单。
那个周五晚上,我窝在沙发里,就着台灯温暖的光,一口气读了半本书。合上书时已经深夜,却丝毫不觉得累,反而有种久违的充实感。窗外的城市依旧灯火通明,但我的心特别安静。原来,拒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我开始更从容地筛选社交活动。不是完全不去,而是先问自己:这件事对我重要吗?能给我带来价值或快乐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礼貌地拒绝。
慢慢地,我总结出一些拒绝的技巧:
对不想去的饭局,就说“最近在调理身体,医生建议饮食清淡”;
对临时起意的邀约,可以说“真不巧,已经约了人”(这个“人”可以是自己);
对实在推不掉的,就设定好时间,“我八点前要回家”,然后准时离开。
这些小小的“谎言”无伤大雅,却为我守住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拒绝无效社交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时间变多了。以前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现在居然能从容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开始重拾搁置已久的写作爱好。每天晚上八点到十点,雷打不动地坐在书桌前。有时写随笔,有时整理读书笔记。三个月下来,竟然写完了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还在一个写作平台上开了专栏,收获了不少读者的喜欢。
周末也不再是睡到中午、然后赶场子赴约。我会去美术馆看展,一待就是大半天;或者带着相机在城市里漫无目的地走,记录那些被忽略的风景。这些独处的时光,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也重新认识了这座生活了多年的城市。
工作效率更是大幅提升。因为晚上休息得好,白天精神饱满;因为没有应酬分心,能更专注地处理工作。半年后的绩效评估,我破天荒地拿到了“优秀”。领导在评语里写:“看到了你质的飞跃。”
当然,任何改变都会有代价。确实有那么一两个“朋友”,因为我几次没参加聚会,就渐渐疏远了。开始时有点失落,但转念一想:如果友谊这么脆弱,那可能本来就不是真正的朋友。
而那些真正的朋友,反而因为我的改变更加尊重我。我们不再频繁聚餐,但会约在安静的咖啡馆,真正地聊聊天;或者一起去爬山、看展,做些更有意义的事。这样的见面,一次胜过从前十次。
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感悟是:拒绝无效社交,不是要活成一座孤岛,而是为了更好地守护自己的时间和能量。就像整理房间,总要先把没用的东西清出去,才能给真正重要的留出空间。
现在的我,依然会参加社交活动,但一定是自己真正想去的;依然有朋友,但都是能互相滋养的真心之交。我学会了在热闹中享受陪伴,在独处中积蓄力量。
如果你也感觉被各种社交绑架,被别人的期待压得喘不过气,不妨试着开始说“不”。从拒绝一次无关紧要的聚餐开始,从给自己留一个完全独处的夜晚开始。
你会发现,当你勇敢地关上那扇通往喧嚣的门,才能听见内心真正的声音。而那个声音,会带你走向更充实、更自在的生活。在这个充满干扰的世界里,学会拒绝,或许是我们能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美经典文章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人美经典文章
热门排行
阅读 (87)
1恋爱时的细心照顾,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76)
2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阅读 (72)
3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72)
4想和他一起去海边散步看星星阅读 (70)
5曾共看的日落,成单人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