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点半准时到诊所。推开玻璃门,那股熟悉的消毒水味道扑面而来。说不清为什么,这味道让我安心。护士小陈已经在做准备了,见到我笑着打招呼:“李医生,今天又是第一个。”我点点头,换上白大褂,那种被棉布包裹的感觉,像是战士穿上了盔甲。
第一个患者是位老太太,姓王,七十多岁了,由女儿陪着来。她紧张得像个孩子,躺在牙椅上,双手紧紧抓着扶手。“李医生,我就是怕疼。”她小声说。我让护士把椅背调得舒服些,灯光调柔和些,然后戴上手套和口罩,只露出眼睛。“王阿姨,咱们不急,您要是觉得不舒服就举左手,我马上停。”她的牙周问题很严重,好几颗牙都松动了。我尽量放轻动作,一边操作一边跟她聊天,分散她的注意力。“您女儿真孝顺,还专门陪您来。”“是啊,孩子们都懂事。”她慢慢放松下来。清理到深处时,她还是紧张地缩了一下,我立刻停住:“疼了?”她摇摇头,但眼里有泪花。那一刻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人老了,牙齿就跟不上趟了,吃饭不香,说话漏风,连笑都不敢张大嘴。我能做的,就是尽量保住她还能保住的牙,让她晚年能吃得好一点。
十点左右,来了个年轻小伙子,捂着半边脸,说是牙疼得一夜没睡。一看,急性牙髓炎,需要做根管治疗。他特别紧张,问我:“医生,会不会很疼?”我实话实说:“打麻药的时候像蚊子叮一下,之后就不疼了。你要是信我,就放松点。”他点点头,闭上眼睛,拳头还是攥得紧紧的。钻头响起的时候,能感觉到他全身都在用力。我停下来,拍拍他肩膀:“别跟器械较劲,你越放松,咱们结束得越快。”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慢慢松弛下来。治疗结束,他对着镜子看了又看,如释重负:“李医生,真的太感谢了,昨晚疼得我想撞墙。”看着他轻松离开的背影,我想起自己刚毕业那会儿,也是这样,治好了病人的牙痛,能高兴一整天。
中午简单吃了饭,靠在椅子上休息。窗外阳光正好,楼下公园里有老人在散步,孩子在玩耍。牙齿健康这件事,平时没人会特别注意,可一旦出了问题,真是吃不下睡不着,整个人都蔫了。我们这行做的,就是这种“不起眼”却关乎生活质量的事。
下午第一个是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第一次来看牙。妈妈说他爱吃糖,有蛀牙了。孩子躲在妈妈身后,死活不肯上牙椅。我蹲下来,跟他平视:“小朋友,你看叔叔这里有个小镜子,能照出你嘴里的小虫子哦。”他半信半疑地张开嘴,我迅速但轻柔地检查了一下。“真勇敢!叔叔看到那只小虫子了,咱们把它赶走好不好?”治疗过程中,他一直紧紧抓着妈妈的手,但没哭没闹。结束后,我送他一个小贴纸,他破涕为笑,奶声奶气地说:“谢谢叔叔。”看着他蹦蹦跳跳地离开,我在想,要是每个孩子都能从小养成好的口腔习惯,该少受多少罪啊。
最让我感慨的,是下午来复诊的张先生。三年前,他因为严重的牙周病来找我,当时才四十出头,满口牙却已经摇摇欲坠。他是一家公司的销售总监,经常应酬,抽烟喝酒,熬夜更是家常便饭。“李医生,不瞒您说,见客户的时候,我都不敢大笑,怕人家看见我的牙。”他说这话时,眼神里的无奈和尴尬,我至今记得清楚。
那之后,他每个月都准时来复诊,雷打不动。戒烟,控制饮酒,认真刷牙,用牙线。今天检查时,他的牙周状况稳定多了,牙龈也从原来的暗红色变成了健康的粉红色。“李医生,”他对着镜子照了照,笑得特别开心,“上周去见个大客户,谈成了!我这一笑,自信多了。”送他出门时,他回头对我说:“您不知道,牙齿好了,整个人生都轻松了。”
就是这样的时刻,让我觉得这份工作特别有意义。我们治的不只是牙,是人的自信,是生活的质量。
傍晚,最后一个患者离开,诊所安静下来。夕阳透过百叶窗,在候诊区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慢慢收拾器械,消毒,归类。小陈在整理病历,笑着说:“李医生,您今天又加班了。”我也笑了:“最后一个患者情况复杂,总不能赶人家走。”
走在回家的路上,华灯初上。手机响了,是女儿发来的消息:“爸爸,什么时候到家?等你吃饭呢。”我回了一句“马上”,加快了脚步。
这份工作做了二十多年,每天面对的都是张开的嘴和各式各样的牙齿问题。有人说当牙医枯燥,天天对着那么小的方寸之地。可我觉得,口腔虽小,却关系着每个人的健康、自信和生活品质。那些紧张的眼神,那些治疗后的笑容,那些真诚的感谢,都让我觉得这份工作值得。
明天,又会有新的患者,新的故事。而我,还会早早来到诊所,穿上那件洗得发白的白大褂,准备好迎接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个小小的诊室里,用这双手,守护着一方健康,也温暖着一段段人生。
这,就是我的日常。平凡,却让我无比踏实和满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美经典文章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人美经典文章
热门排行
阅读 (71)
1恋爱时的细心照顾,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69)
2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阅读 (62)
3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58)
4曾共看的日落,成单人余晖阅读 (58)
5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