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经典文章人美经典文章

采购专员应对供应商断货:我拓展备选渠道的实战经验

    那是我在采购岗位上最焦头烂额的一个夏天。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下午四点半,我正收拾东西准备下班,手机突然响了,是A供应商的老王打来的。平时他都是乐呵呵的,那天语气却特别沉。

    “小张,有个紧急情况……我们这边的主生产线被环保部门勒令停产整改,至少要一个月。你们公司要的那批核心原料,这个月的量,我们……供不上了。”

    我脑子里“嗡”的一声,感觉血都往头上涌。那批原料是我们的命脉,生产线就指着它开动,仓库里的库存最多只够撑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全线停产,订单违约,客户索赔……那一连串可怕的画面瞬间在我眼前闪过。我甚至能感觉到自己的后背瞬间渗出了一层冷汗。

    挂了电话,我瘫在椅子上,愣了好几秒。恐慌是肯定的,但我知道, panic 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深吸了几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第一步,不是满世界去找新供应商,而是必须先摸清自家的底。我立刻冲到电脑前,调出系统里的所有数据:精确的库存数量、未来一周的生产计划、所有待交付的客户订单……我把这些数字密密麻麻地记在笔记本上,算出了我们最精确的“生命线”——7天,一天不多,一天不少。

    然后,我拿起电话,不是打给采购总监,而是先打给了生产计划和销售部门的负责人。我必须第一时间把真实情况同步给他们。我说:“兄弟们,我们遇到坎了。A供应商断供,我们只有7天库存。现在需要大家一起扛,生产看看有没有可能微调计划延缓消耗,销售看看有没有可能和客户沟通稍微延期,哪怕争取多一天时间都是胜利。” 坦诚的沟通避免了内部的混乱和指责,我们把问题摆上台面,变成了一个需要团队协作去解决的“项目”。

    做完这些内部沟通,天已经黑了。但我心里反而稍微踏实了一点,因为我知道,后方暂时稳住了。真正的战斗,从那一刻才正式开始——寻找备选渠道。

    我首先想到的是公司合作的另外两家B类和C类供应商。他们之前都送过样,质量也还行,但因为价格或服务稳定性问题,一直没成为主力。我立刻给他们业务负责人打了电话,不再是客套的询价,而是开门见山:“李总/王经理,我们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大批量现货,你们库房里有多少?最快多久能安排发货?” 结果,B类供应商库存有限,只能解决一小部分;C类供应商倒是热情,但一听我们要的紧急程度和数量,也犯了难。

    常规渠道走不通,就必须动用非常规手段了。我翻遍了这几年积累的所有人脉:参加过展会的名片、在行业群里加过微信的朋友、甚至以前离职同事介绍过的关系。我一个个电话打过去,一条条微信发出去,几乎把通讯录和微信好友列表翻了个底朝天。电话里,我不仅要清晰地表达需求,还要快速判断对方是真心想帮忙的实在人,还是只想趁机捞一笔的“江湖骗子”。

    那几天,我的手机几乎长在了耳朵上,充电宝成了我最重要的“办公设备”。我一边要安抚内部不断来询问进展的同事,一边要在电话里用最诚恳的语气去“求”人。我记得有一次,通过朋友的朋友联系到南方一个贸易商,对方说手头有货,但价格比市场价高了50%。我当时心里那个火啊,这分明是坐地起价!但我还是压着火气,耐心地跟他周旋,我说:“陈总,这个价格我们实在难以承受。您看,我们这次是救急,但也是我们长期合作的开始。我们公司用量大,信誉好,这次您帮我们渡过难关,未来的订单我们一定优先考虑您。” 我一边给他画着“未来的大饼”,一边在心里盘算着这个高价如果真的没有别的选择,我们最高能承受的底线是多少。那种在绝望中寻求希望,又要时刻保持理智算计的感觉,真的太煎熬了。

    转机出现在第三天。我几乎已经不抱希望的时候,突然想起两年前在一次行业技术交流会上,认识了一位D公司的工程师刘工。当时我们聊得很投缘,还互相留了微信,但之后几乎没有联系。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在微信里找到了他,斟酌了半天用词,把我们的困境和需求发了过去。

    没想到,他很快就回复了!他说他们公司确实生产这种原料,而且刚好有一批预备出口的货,因为船期问题暂时压在仓库里。他立刻帮我把情况反映给了他们的销售总监。接下来的24小时,是我经历过最漫长、也最高效的24小时。我和D公司的销售总监、刘工拉了一个微信群,我们直接在群里沟通规格参数、确认质检标准、核对合同条款。我几乎是“住”在了群里,他们有任何问题,我都是秒回。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恳请公司立刻派质检工程师第二天一早直接飞往D公司工厂,现场验货。

    当质检工程师在工厂现场发回“货物质量合格,符合标准”的消息,并且第一批货已经装车发运的照片时,我悬了七天的心,才“咚”地一声落回了肚子里。那一刻,我鼻子一酸,差点在办公室里哭出来。那是一种极度疲惫后,终于看到曙光的释放。

    后来,我们和D公司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他们也成了我们的核心供应商之一。而经过这次断货风波,我也养成了几个雷打不动的习惯:一是永远对主力供应商保持“健康的怀疑”,定期评估其风险;二是手里必须常备两到三家经过验厂和样品测试的合格备选供应商,并且保持日常联系,绝不临时抱佛脚;三就是更加重视行业人脉的积累,有时候,一个靠谱的朋友,比十份华丽的供应商资料都有用。

    现在回想起来,那场断货危机就像一场高烧,虽然过程痛苦,但也清除了我过去工作中很多想当然的“侥幸心理”。它让我真正明白,采购这份工作,远不只是砍价和下单。它更像是一个救火队员,平时要排查隐患,战时要临危不乱,关键时刻,你手里有多少资源,脑子里有多少条路,直接决定了公司的生产命脉能不能续上。那段经历,很苦,但淬炼了我,也让我对“采购”这两个字,有了更沉甸甸的理解和责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美经典文章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