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经典文章人美经典文章

以前领导派活才做:现在我主动找活创造价值

    以前的我,就像一台设定好程序的机器——领导派活,我干活;领导不派活,我就等着。每天踩着点上班,打开电脑,泡杯茶,然后开始等。等什么呢?等邮件提示音“叮”一声响起,等微信工作群跳出@我的消息。那种状态,说好听点是“沉稳”,说直白点,就是混日子。

    那时候总觉得,活儿是干不完的,何必自己往上凑?多做多错,少做少错。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把自己分内那点事做完,其他的一概不闻不问。办公室的窗户朝南,阳光好的时候,我能盯着墙上钟表的秒针转完好几圈。

    转变是从去年春天开始的。公司接了个新项目,要在老产品基础上开发智能升级版。领导开会时说了这个事,但没具体分配任务,只说“大家有空可以想想”。散会后,同事们该干嘛干嘛,我也继续埋头整理那些永远整理不完的报表。

    直到那个周五下午,我无意间听见技术部两个同事在茶水间聊天:“老王那个组昨天加班到十点,就为了搞定那个传感器兼容问题。”“是啊,听说客户催得急,但咱们这边没人懂这个啊。”

    我心里咯噔一下。传感器兼容?我大学毕业论文写的正是这个方向。虽然工作后一直做的是日常运维,但那些专业知识应该还没完全还给老师。

    那个周末,我鬼使神差地翻出了大学时的专业书。尘封的笔记本上,蓝色墨水已经有些褪色,但那些公式和图例依然清晰。周日晚上的时候,我已经整理出了三套可能的解决方案,还找到了两个最新的行业技术文档。

    周一早上,我破天荒地第一个到办公室。在工位上坐了整整十分钟,心里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关你什么事?又没让你做。”另一个说:“万一能帮上忙呢?”

    最终,我还是敲开了领导办公室的门。手里攥着那份连夜整理的资料,手心都在出汗。

    “领导,我听说传感器兼容遇到困难了……我大学时学过一些,这是我能想到的几种方案,不知道有没有用。”

    说完这些话,我都不敢看领导的眼睛。没想到领导接过资料翻了翻,眼睛一下子亮了:“太好了!正愁这个呢。这样,你今天别做别的了,就跟进这个事。”

    那天是我工作五年来第一次加班到深夜——自愿的。当测试成功的提示音响起时,整个小组都欢呼起来。领导拍着我的肩膀说:“没想到你还藏着这一手!”

    那一刻,我心里有什么东西被点燃了。不是被表扬的得意,而是一种久违的充实感——原来我不仅能完成指令,还能创造价值。

    从那以后,我像是换了个人。不再被动等待,而是开始主动寻找能发挥自己价值的地方。

    我发现财务部每个月都要花大量时间核对各地分公司的报表,就自学了Python,写了个简单的数据抓取脚本。第一次把脚本交给财务总监时,她不敢相信地问:“这真是你做的?”当这个脚本帮他们把对账时间从两天缩短到两小时时,我比自己拿了奖金还开心。

    行政部要组织年会,我在帮忙调试设备时发现,他们还在用Excel手动排座位。想起之前自学过数据库,我花了一个周末做了个简单的座位管理系统,输入部门和人名就能自动生成座位表,还能照顾到各种特殊需求。年会上,行政部主管特意来敬我一杯酒:“多亏了你,今年安排座位省了大功夫。”

    这些事渐渐传开了,同事们遇到问题开始习惯性地来找我:“听说你点子多,帮我想想?”我开始变成部门里的“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

    最让我触动的是上个月,公司接了个急单,客户要求一周内拿出初步方案。按常规流程根本不可能完成,领导急得嘴角起泡。那天晚上我睡不着,突然想到可以借鉴之前某个失败项目的架构——虽然那个项目没成功,但其中几个模块的设计思路很新颖。

    凌晨三点,我爬起来打开电脑,把想法写成邮件发给了领导。早上六点,领导回复了:“就按你说的试,需要什么资源直接说。”

    那周我们团队几乎住在了公司。当我提出的核心模块被证明可行时,看着同事们疲惫却兴奋的脸,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成就感——不是你完成了多少任务,而是你创造了多少可能。

    现在回想起来,从“等活干”到“找活干”,变的不是工作方式,而是整个心态。以前总觉得工作是给公司做的,现在明白,工作其实是给自己做的——每个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在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周五下班时,新来的实习生小声问我:“哥,你怎么知道哪里需要帮忙啊?”

    我笑了笑,说:“当你开始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是可以发光的地方。”

    窗外华灯初上,办公楼里依然有很多加班的灯光。但我知道,他们中的很多人,和我一样,不是在被要求加班,而是在为自己认可的价值努力。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让我重新找到了工作的意义——它不再只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旅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美经典文章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