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主管让我整理三年来部门所有项目资料。我坐在会议室地上,被半人高的文件包围,像个图书管理员。同事小刘探头进来:“需要帮忙吗?”我逞强摇头。那三天,我不仅按时间排序,还做了摘要和关键词检索表。交活时,主管翻了几页,没说话,只是第二天晨会让我坐到了他旁边。
现在回想,那堆文件教会我的不只是业务知识,更是一种态度——把每件小事做到超出预期,这是职场给我的第一课。
半年后,我第一次独立负责客户对接。提前一周准备资料,演练话术,还把可能的问题列了张表。可视频会议开始五分钟,客户突然问:“你们和竞争对手比,核心优势到底是什么?”我脑子嗡的一声,准备好的说辞全忘了。
“说实话,他们的技术参数确实更亮眼,”我听见自己说,“但过去六个月,我经手的所有项目,没有一次交付延期。这可能不算优势,只是我们的本分。”说完就后悔了,这算什么回答?
没想到王总在那边笑了:“小伙子实在。我们就需要靠谱的合作伙伴。”
那个项目顺利签下来了。王总后来告诉我,他见过太多夸夸其谈的销售,而我那份“本分”打动了他。原来,真诚比完美更有力量。
第二年春天,部门接了个“硬骨头”项目,大家连续加班两周,方案还是被否了。周五晚上九点,办公室里只剩我和李姐——部门最资深的同事。
“我可能真的不行。”我瘫在椅子上。
李姐冲了两杯咖啡:“记得我第一个项目吗?搞砸了,客户直接投诉到总经理那儿。当时觉得职业生涯完了。”
“后来呢?”
“后来还在这,给你冲咖啡。”她笑了,“职场不是短跑,是马拉松。摔一跤很正常,重要的是记住怎么摔的,下次避开那个坑。”
那晚我们重新梳理思路,周一提出了全新方案。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在压力下保持韧性——这是成为骨干的必修课。
转折点在第三年。公司要开拓新市场,没人熟悉那块业务。我主动请缨:“要不,我试试?”
接下来三个月,我成了公司最“诡异”的存在——工位上贴满便签,电话从早响到晚,还经常自言自语。自学行业知识,联系潜在客户,被拒绝了上百次。最难的时候,一天被五家客户拒绝,下班坐在公交站,雨下了十分钟才发觉。
但第四个月,我签下了第一个客户。虽然单子不大,但经理在周报里写:“证明了我们在新领域的可能性。”
如今,那块业务已成部门支柱。每当新同事问我怎么开拓新领域,我都会想起那个雨夜——成长,往往发生在快要放弃的下一个路口。
成为项目负责人后,我带过三个实习生。最让我触动的是小张,内向,但特别细心。有次她整理的资料里夹着便签:“这部分数据来源存疑,我已标注。”
多像当年的我。
我开始有意识地教她如何与客户沟通,如何在会议上表达观点。她第一次独立完成项目汇报那天,我在她身上看到了蜕变——不再是那个说话小声的女孩,而是眼神坚定的专业人士。
带团队后我才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自己爬得多高,而是能拉起多少人一起前行。
去年被评为部门骨干时,人力资源部让我写成长心得。我写了又删,最后只留下一句:“这五年,我只是把每个交给我的事,都当成了自己的事。”
上周整理抽屉,翻出刚入职时的工作证。照片上的我稚气未脱,眼神里满是忐忑。对比现在,眼角有了细纹,但目光更坚定了。
五年,从战战兢兢的新人到独当一面的骨干,这条路没有捷径。如果说有什么经验,大概就是:认真对待每件小事,真诚对待每个人,负责任地对待每个决定。那些加过的班、熬过的夜、流过的泪,都成了脚下最坚实的台阶。
明天,我要给新员工做分享。准备跟他们说说这五年的故事,说说那个第一次见客户紧张得说不出话的年轻人,说说那些平凡却重要的瞬间。成长从来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由无数个普通日子编织而成的印记——这些印记,正等着他们去开始书写自己的版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美经典文章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人美经典文章
热门排行
阅读 (71)
1恋爱时的细心照顾,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69)
2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阅读 (62)
3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58)
4曾共看的日落,成单人余晖阅读 (58)
5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