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开始模糊。我写的第三版方案又被客户否定了,邮件里那句“缺乏创意”像针一样扎进眼睛里。我猛地推开键盘,把脸埋进手掌。那一刻,脑海里只有一个声音在循环播放:“你果然不够好。”
这种自我否定,其实已经伴随我很多年了。从小我就是那个“还不错”的孩子——成绩不错,长得不错,工作也不错。但不知为什么,“还不错”永远不够。别人的一句无心评价能让我失眠整夜,一个小小的失误会在我心里放大成能力不足的证据。我活像个拿着放大镜的侦探,只不过搜寻的不是线索,而是自己身上的每一个缺陷。
最严重的时候,我甚至害怕照镜子。不是觉得自己丑,而是不敢直视那个永远达不到期望的自己。照片拍了删,删了拍,总觉得表情不自然,角度不对。朋友圈发出去五分钟就设为私密,因为没人点赞就开始怀疑是不是内容太无聊。
转折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周末早晨。我照例在晨跑时路过社区公园,看见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在画水彩。我停下来看了一会儿——画的是公园的梧桐树,笔触生涩,色彩浓淡不均,树干歪歪扭扭的。可老人画得极其投入,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
“画得不好,”他发现我在看,不好意思地笑笑,“中风后右手不太听使唤了。”
我正想找些安慰的话,他却接着说:“但你看,阳光透过树叶的样子,我总算捕捉到了一点。”
那一刻我突然愣住了。在这幅“不完美”的画作前,我那些关于自己的苛刻评判显得多么可笑。老人接纳了手的颤抖,却依然在创造美。而我四肢健全、头脑清晰,为什么就不能接纳自己的那点“不完美”呢?
从那天起,我开始有意识地练习“欣赏”。不是改变,而是欣赏。
第一步是学着和身体和解。我的小腿不够修长,但能带我跑完五公里;我的额头太高,但妈妈说这是聪明的象征;我笑起来眼角有细纹,但那记录了多少真实的快乐时刻。我开始每天对着镜子找出一个喜欢的部位,从“睫毛很长”到“锁骨很好看”。慢慢地,我不再躲避镜中的自己。
然后是性格上的“缺陷”。我说话直接,有时得罪人——但这也意味着我真诚不虚伪;我敏感多思,容易内耗——但这份敏感也让我更能体会别人的感受,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那个曾经让我在深夜懊悔的“过度思考”,恰恰是我作为写作者最宝贵的特质。
这个过程不像电影里那样有个顿悟的瞬间,更像是在迷雾中慢慢摸索前路。会有反复,会有一天早晨醒来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每当我开始自我批判时,就试着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对待自己——你会因为朋友方案被否就全盘否定他吗?你会因为朋友说错一句话就觉得他一无是处吗?
大概半年后,发生了一件小事。我和新同事合作一个项目,她在终稿提交前发现了一个数据错误。“对不起,是我没检查仔细。”她十分自责。
若是以前,我可能会暗自埋怨她不够专业。但那天我说:“没关系,谁都会犯错。你看,我们不是及时发现了吗?这个错误反而让我们对数据的理解更深入了。”
说完我自己都愣了一下——我竟然在欣赏一个错误的价值。
如今,我依然会焦虑,会自我怀疑,会在深夜辗转反侧。不同的是,我不再试图消灭这些“不完美”,而是学会了与它们和平共处。我的敏感让我能捕捉细微的情感变化,我的苛求让工作质量更高,甚至我的脆弱也让我更理解他人的不易。
上周整理旧物,翻出大学时的日记本。满本都是“今天表现太差”、“为什么不能再努力一点”之类的自责。我轻轻合上本子,没有像以前那样批判当年的自己,只是在心里对那个紧绷的年轻人说:“你已经很好了。”
是的,我不再是那个拿着放大镜找缺点的侦探,而是成了自己最耐心的朋友。我知道清晨五点的鸟鸣比完美更重要,知道真诚的笑容比无瑕的表情更动人,知道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是真正自由的开始。
那个下午在崩溃中推开键盘的我不会想到,有一天,我会感谢所有的不完美——它们不是缺陷,是我之所以为我的独特印记。就像那幅歪歪扭扭的水彩画,正因为有不完美,才如此真实而珍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美经典文章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人美经典文章
热门排行
阅读 (87)
1恋爱时的细心照顾,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76)
2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阅读 (72)
3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68)
4面包厂工人: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67)
5曾共看的日落,成单人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