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的灯永远是惨白惨白的,照得人心里发慌。空气里永远混着消毒水、血腥味,还有说不清的焦虑。白天黑夜是颠倒的,饭点是从来没准过的。最要命的是那种紧绷,像一根弦,时时刻刻都扯在极限上,你不知道下一个推进来的是什么人,是醉汉的胡言乱语,还是心梗病人濒死的喘息,或者是车祸后血肉模糊的躯体。
我像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人,被医嘱和铃声催着跑来跑去,手脚不停,心里却越来越空。给一个大出血的病人建立静脉通路,手抖得厉害,血管都摸不准,带教的老师一把推开我,自己三两下就搞定了,那眼神里的责备和不耐烦,像针一样扎在我背上。家属的哭喊、质问,有时候甚至是推搡,都让我想立刻找个角落缩起来。
我受不了了。真的,我一遍遍问自己,为什么要选这条路?当初那点救死扶伤的理想,在现实面前,脆得像张纸。那天,我刚刚手忙脚乱地配合完一场抢救,病人还是没回来。我拖着像是灌了铅的腿走到休息室,看着镜子里那个脸色蜡黄、眼圈乌黑、连帽子上都沾着血迹的自己,眼泪一下子就冲出来了。我下定决心,不干了,说什么也不干了。
就是那天晚上,我碰到了王老师。科里的人都叫她“老王”,不是因为她年纪多大,而是因为她资历老,是急诊科的“定海神针”。她值后夜班,看我一个人红着眼眶在角落里整理东西,没说什么,只是递给我一杯温热的豆浆和两个包子。“先吃点东西,”她说,“天塌下来,也得吃饱了再说。”
我憋不住了,像倒豆子一样,把所有的委屈、恐惧、自我怀疑全都说了出来。我说我怕,怕判断失误,怕动作不够快,怕面对死亡,怕家属闹事。我说我累,身体累,心更累。我说我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觉得是个随时会出错的、无足轻重的小螺丝钉。
王老师一直安静地听着,吸着那杯豆浆,偶尔点点头。等我说完了,她才慢慢开口,没有一句大道理。
“我刚来的时候啊,”她笑了笑,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比你还不堪。第一次独立值夜班,来了个喉头水肿的病人,喘不上气,脸都紫了。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医嘱都想不起来,就傻站着。还是当时一个老护士,吼了我一嗓子,‘愣着干什么!准备气管切开包!’我才反应过来。”
她顿了顿,看着我说:“谁都这么过来的。你以为我生下来就会面对这些啊?都是练出来的,逼出来的。”
“可是,这种压力……”我喃喃道。
“压力?”老王挑了挑眉,“急诊就是压力锅。但你得学会在里面找自己的节奏。你看那个心电监护,”她指了指外面,“滴滴滴地响,烦吧?但你得学会听,什么样的声音是平稳,什么样的声音是警报。病人来了,慌没用,你得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家属急了,你光跟着急没用,你得告诉他,我们现在在做什么,下一步要做什么,给他一点明白,他就能安静一点。”
她的话,像一把钝刀子,慢慢割开了我眼前的迷雾。她没有告诉我“要坚持”,没有说“护士伟大”,她只是在告诉我,怎么在这片混乱里,找到能让自己站稳脚跟的方法。
那天之后,我好像有了一点不一样。我还是会怕,但开始试着像老王说的那样,不去想太多,先把眼前具体的事做好。扎不上针,我就等交班后,拿着留置针在模型上反复练,或者在病人情况稳定时,跟家属沟通好,多试两次。看不懂心电图,就抱着书,对着监护仪上的波形一个个比对。
我开始留意老王是怎么工作的。她脚步永远不急不缓,但每个动作都精准到位;她跟家属沟通时,话不多,但句句都在点上,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她甚至在处理醉酒闹事的病人时,都有自己的一套,几句话就能把对方的火气压下去。我学着她,在抢救时,不再只顾着低头操作,也开始留意整个团队的配合,学着预判医生下一步需要什么。
变化是悄无声息的。不知从哪一天起,我发现面对大声嚷嚷的家属,我的心跳没那么快了,能平静地解释;面对复杂的伤情,我的手不再抖了,能清晰地清创、包扎;甚至有一次,夜班独自面对一个突发室颤的病人,我几乎是下意识地就推来了除颤仪,配合医生完成了抢救。当那个病人的心跳恢复窦性,看着监护仪上那规律的波形时,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涌了上来——不是狂喜,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我做到了。我真的可以。
后来,科里来了新人,跟当年的我一样青涩、一样惶恐。有一次,一个年轻护士因为被病人吐了一身,委屈得直掉眼泪。我走过去,递给她一包纸巾和一套干净护士服,说:“去换了吧,没事儿。”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也看到了老王的身影。
现在,我成了别人口中的“老师”,也成了急诊科的骨干。我依然会觉得累,压力大的时候也想骂人。但我再也不想着逃跑了。我熟悉这里每一个角落的气味,熟悉每一种监护仪报警声代表的意义,我甚至能光凭脚步声,就判断出是哪个医生来了。这里依然混乱,依然充满未知,但对我而言,它不再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压力锅,而是一个我能够掌控、能够战斗、能够体现我价值的地方。
回头想想,真要感谢那个差点放弃的夜晚,感谢老王那杯温热的豆浆和那些朴实无华的话。它们让我明白,所谓成长,不是在温室里被呵护出来的,而是在急诊室这片风雨地里,一次次被吹打、被磨砺,最后把根扎深,把自己从一个嫩芽,长成了一棵能稍微挡点风雨的树。这根,就扎在这片充斥着生命挣扎与希望的土地上,扎得越深,越能体会到那份无法被替代的、沉甸甸的重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人美经典文章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人美经典文章
热门排行
阅读 (71)
1恋爱时的细心照顾,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69)
2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阅读 (62)
3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58)
4曾共看的日落,成单人余晖阅读 (58)
5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